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常見問答

(一)學校的本土語文教育有助於語言保存,同時也有重要的人權、社會、文化意義。台灣過去錯誤的教育方針視本土母語為學習華語的障礙,實施「獨尊國語」的政策,結果各族群的學生學會了國語,卻喪失其母語。

(二)臺灣的本土母語(包括臺灣台語、臺灣客語及臺灣原住民族語)漸漸的不再被使用於家庭這個場域,取而代之的是華語的全面進駐。為挽救本土母語其瀕臨消失的危機,教育則是其中保存語言的一個重要環節,透過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期望重新喚起我們對母語的重視,提升對族群文化的認同與尊重,使臺灣成為多元文化的社會。

(一)臺羅出現的最早文獻是十七世紀初天主教的傳教文字,後來1837年基督教長老會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牧師發表的《福建方言字典》被公認是「教會羅馬字」的創始。早期不同傳教士之間的拼法有一些出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教會的羅馬字拼寫法才趨於統一、確定,一般稱為「白話字」。

(二)為使母語教學及傳承能夠順利推展,專家學者、民間團體經過多年的溝通、討論、協調,終於整合出一套拼音系統,也就是教育部於2006年公告的「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簡稱「臺羅」。這是一套尊重傳統白話字,而運用學理加以改良的拼音方案,也是目前於教學現場及教材編纂所使用的標準系統。

學習者可別看到abc字母就想到英文,而望之卻步了。羅馬拼音系統簡潔、易學,特別有助於學習者掌握臺灣台語的發音及音節結構,讓臺灣台語的學習者有效率的建立書寫及閱讀的基礎。而本資源網內含各式羅馬拼音學習的教材,無論初級或是中階學習者都可在此找到適合個人語言學習程度的教材,可以多多利用。

當然有!本資源網會依據各政府機關、教育機構或民間團體等單位開辦之閩實體課程消息張貼於本資源網,您可在網站內選擇適合您需求的課程來修習。

詳細內容請見最新消息(另開新視窗)

連字符是「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中標示以「詞」為概念的符號。連字號的使用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方便閱讀。

第二、顧及臺灣台語音節分明的特性。

漢字字形在閱讀上比較容易幫助讀者靠著字形直接解讀文字的意義,若使用羅馬字,意義的解讀完全依賴拼音符號所拼出的聲音,如果不將詞語斷開,對閱讀者要解讀出拼音符號的語義將造成困擾。有了連字符,不但可以掌握哪些音節已經合成一個詞,也可以釐清一些可能造成語義混淆的組合。如:將「阿姨」寫成a-î,除了  讓讀者容易閱讀,同時兼顧了畫分音節的功能。

(一)過去在國小學的注音符號是要標記華語的,若把它拿來標記臺灣台語將會遇到符號不足的困難。如:

  1. 注音符號的聲母不足,以至於寫不出臺灣台語濁聲母的拼音,如「米、無、牛、語、雅、硬」。
  2. 注音符號沒有鼻化符號,寫不出臺灣台語的「圓、嬰、餡、聲、影」的拼音。
  3. 注音符號無法標示入聲,寫不出臺灣台語的「一、六、七、八、十」拼音等等問題。

(二)臺灣台語羅馬字的表音能力很強,可說是所有的語詞都可用羅馬字標記,也具備與世界接軌的國際性。

(一)臺灣台語及英語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雖然羅馬拼音方案所使用的符號與英文字母有些是一樣的,但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知道符號系統與語言的對應性,自然能切換學習認知的機制,而區分兩種語言的符號。

(二)根據許多語言學習的研究文獻可知,學習不同語言,不僅不會互相干擾,反而能夠相輔相成,透過比較不同語言的相同與相異之處,讓學習者更能掌握個別語言的特色。現代人普遍具備兩種語言以上的能力,而歐洲多數孩童更具備多語的能力,各語言的符號各自成系統,也有同一符號但是發音不同的情形,但是學習者都能正確轉換,這是人類大腦天生具備的語言學習機制。

現今在各地都有許多本土語文相關的活動,除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都會舉辦之外,許多民間社團、網路也都有相關活動。這些活動既有趣又可以接觸到其他許多年齡相近的同好,能夠為學習者本土語言學習的多元管道。本資源網每個月都會張貼最新消息,您可在網站內選擇適合需求的活動來參加。

詳細內容請見學習活動(另開新視窗)

(一)「漢語拼音」跟「臺灣台語羅馬拼音」都是羅馬字,但是所適用的語言並不相同。

(二)「漢語拼音」是中文的羅馬拼音,專門用來將中文漢字轉寫為羅馬字母的拼音方案,是中國於1958年通過的中文拼寫規範。因為中文沒有濁音,所以「漢語拼音」將國際上普遍用來表示濁音的符號b、d、g用來表示不送氣的清音,而把不送氣的清音符號p、t、k用來表示送氣的清音,這在中文雖可行,但卻違背了國際慣例。而臺灣台語不僅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區別,還有濁音的對立,所以採用國際音標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IPA)的系統,更能與世界接軌。

拼音類型 清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國際音標(IPA) p, t, k pʰ, tʰ, kʰ b, l, g
臺灣台語羅馬拼音 p, t, k ph, th, kh b, l, g
漢語拼音 b, l, g p, t, k
注音符號 ㄅ、ㄉ、ㄍ ㄆ、ㄊ、ㄎ

臺灣台語的輕聲通常會出現於以下三種情形:

  1. 詞彙輕聲:最常見於名詞詞尾,如「楊家」Iûnn--ka、「陳先生」Tân--sian-sinn、「董的」Táng--ê、「厝裡」tshù--lí、「後日」āu--ji̍t、「熱人」jua̍h--lâng。
  2. 補語輕聲:如「感著」kám--tio̍h、「轉去」tńg--khì、「提起來」the̍h--khí-lâi,「食一粒」tsia̍h--tsi̍t-lia̍p。
  3. 句尾助詞輕聲:如「我食飽矣。」Guá tsia̍h-pá--ah.「莫吵啦!」Mài tshá-—ah!輕聲詞若以羅馬字標示,會在輕聲詞之前插入 “--”,漢字寫法一般不標示。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詞輕聲化之後語義會改變,如「後日」āu--ji̍t(後天)跟「後日」āu-ji̍t(以後),建議標示出輕聲符號,以免誤解文意。
共109筆資料,第4/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