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常見問答

原住民族委員會有補助大學開設原住民族語學分班,由學校來申請。包括政治大學、東華大學、臺北大學、臺中教育大學等校,都曾開設過族語課程。

許多縣市設有原住民委員會或相關機構,提供這部份的資源,另外,各縣市教育局處本土語言輔導團也有相關資源。

一、可以洽詢各縣(市)政府: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之「推動原住民族語言振興計畫」,每年均補助各級政府辦理各類族語學習班、族語聚會所及原住民教會族語學習班,如有意學習族語者,可直接洽當地縣(市)政府查詢學習地點與授課時間並報名參加。

二、可參考原住民族委員會建置「原住民族語E樂園」、「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及「Alilin臺灣原住民族電子書城」學習。

語言學家Leanne Hinton在2001年修正Fishman在1991年提出的瀕危語言保存研究,提出以下九階段挽救語言流失:

  1. 語言評估和語言規劃。
  2. 沒有會說族語的人,從文獻及可得資料中發展族語教學法。
  3. 如果剩下長者會說,進行語言紀錄。
  4. 發展成年人族語學習機制,如師徒制。
  5. 強化家庭及公開場合使用族語。
  6. 發展學童族語課程。
  7. 鼓勵家庭使用族語。
  8. 擴展族語使用環境,例如行政機關、媒體及地方產業。
  9. 擴展族語使用環境到部落之外。

David Crystal在2001年提出語言復振六大要件:

  1. 提高瀕危語言族群的尊嚴。
  2. 提升瀕危語言族群的經濟實力。
  3. 強化瀕危語言族群的法律權力。
  4. 加重瀕危語言族群在教育體系的份量。
  5. 將瀕危語言書寫成文。
  6. 善加加利用電子科技。

1996—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

1999—原住民文化振興六年計劃:其中含語言保存的項目。

2001—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教育部)原住民族語種子師資培訓。

2002—(教育部)九階族語教材;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支援教學人員研習。

2003—原住民族語振興人員研習。

2004—成立語言科。

2005—和教育部公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

2006—成立任務編組的「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會」。

2007—原住民族語言認證能力考試+原住民族升學優待文化及能力證明考試;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六年計劃;原住民族語言字辭典編纂四年計畫;黃皮書教材;(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

2009—原住民族語言教材編輯計畫(四套教材)。

2011—教材綠皮書;原住民族族語辭典數位化平臺建置兩年計畫。

2012—原住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三年實施計畫;搶救原住民族瀕危語言實施計畫;原住民族教會族語紮根計畫。

2013—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計畫;推動原住民族語言振興補助計畫;推動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第一期試辦計畫;原住民族語保母托育獎助計畫;原住民族語言學習入口網站建置暨推廣計畫。

2014—原住民族語言非及能力認證測驗;原住民族語言振興第二期六年計劃。

2015年—原住民族學齡前數位化教材(具)研發計畫。

2016—原住民族語e樂園網站擴充計畫。

  1. 當然可以囉。透過學習原住民族語文課程,能夠認識民族文化的精髓外,更為培養認同自己的身分、認同自己的民族,進而認同國家的意識。
  2. 就語言為溝通的工具而論,修習原住民族語文不但能學會聆聽、說話的能力,達到能與族人溝通的機會,並能學會閱讀、書寫的能力,以精進族語學習的實力。
  3. 「多語言能力」是未來的趨勢,學生得優先修習自己的族語,進而學習其他之國家語言及外國語言,以建立個人多語言能力與視野,提升面對未來挑戰的競爭力。

教師可結合其他領域實施「跨領域主體統整」課程,或於彈性學習課程開課,例如:主題探究、社團活動、其他類等課程,讓學生依興趣選修。

欲學習原住民族語者,以下三種途徑提供參考:

  1. 族語為自然習得,透過族語家庭、嬰幼兒族語保母托育、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等方式自然環境學習族語。
  2. 透過各級學校、部落/社區等開設族語課程、族語學習營、師徒制等,由族語師資創新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行族語學習。
  3. 透過科技與多媒體的使用自主學習族語。包括:廣播電臺的族語頻道、原住民族電視臺的族語節目、網路數位的線上學習。例如:線上視訊教學、原民會網站—「族語 E 樂園」及「族語線上詞典」等教學資源。
共119筆資料,第12/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