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ug 08 15:27:00 CST 2025
智慧種子兒童永續發展教育
- 回資源列表
- 語言:臺灣台語
- 資源內容:聽說學習
- 媒體:影音數位
學習簡介
《兒童生活教育動畫三台語版》透過22個生活化的故事,帶領孩子認識成長過程中多面向的人際互動與社會情境。從〈哭泣的樹靈〉探討同理心與情緒表達、〈外婆忘記了〉傳遞對長輩記憶衰退的理解與關懷,到〈棒棒糖的味道〉剖析誘惑與自制力的掙扎、〈買票風雲〉與〈NG蛋糕〉展現合作溝通與挫折學習,每一集皆取材自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語言自然親切,結合臺灣台語語境,讓學習者在故事中同時培養語言能力與價值觀。
自學者可透過觀影熟悉臺灣台語的語調與句構,增進聽說能力並理解多元情境下的語用方式;教學者則可將本系列融入品格、社會與語文課程,搭配討論活動、情境演練或延伸任務,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反思與實踐。
相關影片
哭泣的樹靈
本集講述主角與神秘的樹靈相遇,從中體會自然環境遭破壞後的哀傷與呼救,喚起觀眾對生態保育的關注與反思。故事運用擬人化手法,傳遞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的價值觀。對自學者而言,本集有助於認識臺灣台語中表達情緒與自然現象的詞彙,增進語感與理解能力;對教學者而言,則可透過劇情引導學生進行情境討論,結合環境議題與語言教學,延伸至圖像理解與詞語運用練習。整體內容融合生活教育與台語語言練習,是適合多元學習與議題融入的教材資源。
美麗的長髮
本集以「美麗的長髮」為主題,描述主角對外貌與自我形象的在意,經歷一場關於外表與內在價值的成長歷程。透過同儕間的互動與家庭的支持,故事引導孩子認識「真正的美」並培養自信。對自學者來說,本集可幫助學習表達情緒、描述外貌及討論價值觀的臺灣台語詞彙;教學者則可從劇情切入,設計與「身體意象」或「自我認同」相關的語言活動,引導學生以台語說出自己的想法與經驗。結合生命教育與語言學習,本集適合在教學中引發深入討論與反思。
理財小老師
本集講述透過小朋友擔任「理財小老師」的經驗,本集帶出金錢管理的重要觀念,故事情節輕鬆有趣,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規劃零用錢與設定儲蓄目標。從逛便利商店到購物選擇,每個決定都讓主角逐步理解金錢的價值與分配。本集對自學者而言,有助於熟悉與日常消費、金錢使用相關的臺灣台語詞彙與句型;教學者則可藉由劇中情境,引導學生討論理財經驗、分享購物行為,並透過角色扮演加強語言實踐。本集內容生活化且富含教育意義,適合融入語言與生活素養並重的教學設計。
刻版的幻影
本集以同學之間對彼此外貌與背景的誤解為起點,揭示「刻板印象」如何影響人際互動與自我認同。透過故事發展,小朋友學會尊重差異、打破偏見,培養更包容的態度。對自學者而言,本集可幫助理解與社會關係、個人特色相關的臺灣台語用語,提升表達情感與觀點的能力;教學者則可運用劇中對話與情節,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經驗,並結合繪圖、討論或戲劇活動,讓語言學習與價值教育相輔相成。此集主題深具啟發性,適合作為語言與品格教育結合的教材。
棒棒糖的味道
本集以小朋友對棒棒糖的喜愛為開場,延伸到分享與公平的議題,呈現孩子們在日常互動中學習體諒他人與控制欲望的過程。故事內容輕鬆溫馨,卻也富含情緒辨識與社交技巧的學習機會。對自學者而言,透過劇中自然呈現的語境,可累積與食物、情感、互動相關的臺灣台語詞彙;對教學者而言,此集可作為情緒教育與語言教學的融合起點,透過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擬,加深學生的語感與同理心,是一集適合親子共賞與班級討論的動畫學習資源。
外婆忘記了
本集透過孫子察覺外婆記憶退化的過程,帶出家中長輩失智與陪伴議題。故事中,孩子從驚訝、困惑,到試著理解與接受,呈現家庭情感在面對變化時的真實與溫柔。對自學者而言,本集是學習如何用耐心與關愛對待年長親人的起點;對教學者來說,則可搭配失智認知、家庭責任等主題進行延伸,透過討論與生活連結,加強學生對高齡化社會的理解與尊重,是生命教育與家庭倫理教材的實用範例。
忙碌的一天
本集講述孩子起初不理解媽媽總是匆忙,直到自己親身經歷一天的家庭與學校任務後,才明白媽媽的辛勞與愛。透過這樣的角色轉換與體驗,故事呈現了勞動價值與體諒家人的重要性。自學者能藉由觀看重新認識家庭角色與家務的意義;教學者則可結合生活課或綜合課程,引導學生記錄家中一天的工作歷程,討論責任與感謝,培養感恩與實踐力,是推動家庭教育與生活實作的有效媒介。
教室佈置比賽
本集以班級比賽為背景,描寫孩子們從一開始的爭執到後來學會合作、分工、欣賞彼此的過程。故事中呈現多樣的觀點與性格,讓觀眾看見「合作」與「尊重」是成功的關鍵。自學者可觀察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並思考如何改善溝通方式;教學者可進一步帶領學生設計屬於自己的教室布置計畫,引導反思班級文化與公共參與,提升合作與溝通能力,是團隊精神與公民素養教育的良好切入點。
禮讓要不要
本集講述孩子面對排隊時同學插隊的情境,產生猶豫與憤怒,在與朋友討論後逐步理解「禮讓」與「堅持公平」的界線。本集深入探討日常中常見的道德選擇與行為反應,引導觀眾思辨何謂適當。自學者能藉此自我檢視行為與價值判斷,養成思考型態;教學者可設計情境模擬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表達並傾聽不同觀點,發展判斷與尊重能力,是生活倫理與社會規範教學的優質資源。
劇場爆米花
本集講述孩子帶著爆米花進劇場觀影,卻在觀影途中引發觀眾不滿,藉此展開對公共場所規範與他人感受的認知反思。本集以幽默但不失教育性的方式,傳達社交禮儀與同理心的培養。自學者可反思自身在各種公共情境中的表現,提升情境敏感度與自我約束力;教學者可配合情境劇或實作討論,幫助學生理解「規則」的意義與背後的他人感受,是品格教育與媒體素養教學的優良補充教材。
離家驚魂記
本集講述孩子因一時情緒激動離家出走,在陌生的環境中經歷迷路與驚慌,並受到熱心人士協助,才真正明白家庭的溫暖與父母的擔憂。故事傳達出情緒管理、自我保護與珍惜家人的重要觀念。自學者能從角色的冒險與轉變中學會自我覺察與冷靜思考;教學者則可藉此設計與「家庭」、「情緒」、「危機處理」相關的主題教學,搭配寫作或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家庭關係與安全意識,是結合情感與行為引導的教學好例。
嫉妒的扯鈴
本集以校園生活為背景,描繪孩子面對同儕間的嫉妒心理與情緒起伏,藉由扯鈴比賽中發生的插曲,讓觀眾看見反思與成長的契機。故事引導觀眾認識情緒背後的需求與表達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學會欣賞與包容。自學者可透過臺灣台語原音加上字幕對照方式,練習情緒詞彙與生活句型,強化語感與語境理解;教學者則可搭配情緒教育主題進行語言延伸活動,引導學生討論人際互動與自我認同。此集語言自然,內容貼近生活,是推廣台語與品格教育結合的優質資源。
你是我的眼
本集〈你是我的眼〉透過視障同學與班上同學之間的互動,展現友誼、關懷與互助精神。故事中描寫主角學習如何成為視障朋友的「眼睛」,引導孩子思考身心障礙者的日常挑戰與彼此扶持的重要性。自學者可透過觀察對話情境與字幕比對方式,掌握描述視覺與感受中利用臺灣台語的表達;教學者則能結合多元文化與融合教育主題,引導學生從語言學習延伸至同理心培養與社會關懷。影片語調溫暖、節奏平穩,適合用於語言教學與價值觀引導,是兼具語言學習與社會情意教育的教學好素材。
良心雜貨店
本集以「誠實商店」的概念出發,描述一間無人看管的小店,孩子們初次面對自主付款與誠信的選擇,過程中有人猶豫、有人誠實,也有人犯錯後反省。藉此引導觀眾思考誠信在生活中的實踐。對自學者而言,這是一個理解誠實價值與自我約束的好機會;教學者則可搭配模擬誠實商店活動,讓學生實際體驗信任與責任的關係,並進行價值澄清,是道德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理想題材。
買票風雲
本集講述孩子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因不熟悉買票流程而引發一連串誤會與困擾,進而學習公共空間的規範與科技工具的操作。故事描繪出數位落差與使用習慣間的代溝,也強調耐心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者可透過情境認識生活科技與交通規則;教學者則可結合公民課或生活課程,引導學生討論公共秩序與協助他人的態度,並實地觀察生活環境,是跨領域素養培養的良好起點。
大自然的逐客令
本集講述孩子在露營活動中,不當丟棄垃圾與破壞環境,引發動植物的「抗議」,從驚訝與害怕到懺悔與補救,最終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故事以擬人化手法呈現自然的反應,生動又寓意深遠。自學者可藉此培養環保意識與對自然的尊重;教學者則能設計延伸活動,如環境調查、垃圾分類演練等,引導學生反思人與自然的互動,是自然科與公民素養整合教學的佳作。
天生我材必有用
本集聚焦於學習困難或表現不如預期的孩子,在同儕中遭遇挫折與自我懷疑,最終在老師與朋友鼓勵下找到自己的強項與貢獻方式。故事傳達每個人都有獨特價值的信念。自學者可從角色成長中獲得正向力量與自信激勵;教學者則可設計與多元智能、自我探索相關的活動,幫助學生發現並欣賞個體差異,是建立自我價值與同儕接納的優質教材。
好叔叔與壞叔叔
本集透過主角與陌生成人的互動,故事呈現出辨識危險與保護自己的重要觀念。情節中孩子面對甜言蜜語與不明邀約,如何做出判斷與求援,展現出性平教育與自我保護意識的核心價值。自學者可學習自我界線與求助策略;教學者可結合情境模擬與性平教育課程,帶領學生討論「好人不一定安全」的觀念,是推動兒少安全、身體自主與預防犯罪教育的重要教學素材。
NG蛋糕
本集透過學生準備蛋糕的過程,帶出合作中可能出現的失誤與衝突,例如分工不均、溝通失敗及成果不如預期的挫折。雖然最終蛋糕「失敗」,卻成為全班重新凝聚共識、學習包容與修正錯誤的契機。對自學者而言,這是一次認識合作與解決問題歷程的經驗反思;對教學者來說,可作為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的教學起點,搭配角色扮演或小組活動,讓學生從錯誤中習得調整態度與欣賞他人貢獻,是融合品格教育與實作體驗的佳作。
禮遊文化館
本集講述孩子們在文化館的參訪中,因一連串對文物與禮儀的不熟悉,引發小插曲,從中學習基本的參觀規範與文化尊重態度。故事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失禮」與「學禮」的過程,讓觀眾了解文明行為的底蘊。自學者可藉此體認到尊重公共空間與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教學者則可搭配博物館教育、生活禮儀課程,延伸設計參觀實踐任務或情境模擬,是推動文化素養與公民責任的良好起點。
助人與尊重
本集透過學生在公車上主動讓座與長輩互動的故事,探討何謂真正的「助人」與「被需要的幫助」,引導孩子思考在熱心助人時,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與意願。故事中呈現出即使出發點是好意,也應注意方式是否恰當,以避免造成對方的困擾。自學者可藉由觀看影片反思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學習換位思考與尊重差異;教學者則可結合劇情討論「禮貌與助人」的界線,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中的多元需求與尊重原則。透過影片中貼近日常生活的情境設計,觀眾能更深入理解「助人」與「尊重」之間微妙的平衡,是進行生活教育與價值觀培養的良好教材。
待用早餐
本集講述孩子與家人一起參與「待用早餐」的公益活動,體會到分享食物與關懷他人的重要意義。在送早餐給需要幫助者的過程中,孩子從起初的疑惑轉變為主動投入,展現出同理心與助人的喜悅。此集鼓勵觀眾關注弱勢族群,並理解小小的行動也能帶來溫暖與改變。自學者可透過本集學習如何將善意化為實際行動,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感恩之心;教學者則可延伸討論社會服務、公民行動等議題,設計與生活經驗連結的課堂活動。影片以親切的敘事與生活情境引導觀眾思考公益的本質,是推廣社會關懷教育的實用素材。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