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輒常个問答

語言流失存在諸多因素,包含:客家人與其他族群通婚、不再對子女說客語等,如此一來語言就難以傳承。客家委員會於2012至2013年調查「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狀況」,報告顯示:自身客語能力不佳、習慣使用非客語的語言,也是客語傳承面臨的挑戰。

依據客家委員會調查,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的「客家人」,各縣市以新竹69.5%最高,其次為苗栗縣62.2%與桃園市39.1%。學者指出客家文化不僅是來自於血緣,更多則是語言、文化認同,若使用客語的人減少,意味客家人口也將流失,這也是應該致力語言復興的原因之一。

客家地名的命名特色,舉凡:固定建築物,客家話用「屋」;若稱呼方位,客家話用「上、下」,此外客家話還有一些專門稱呼自然型態的用語,如「壢、漈、崠」等,均屬客家地名命名特色。不過,上述判斷亦非絕對,仍需參考其他資料,方可確認是否為客家地區。

原則上姓氏和族群有關,但「並非絕對」,尤其在台灣的族群大量通婚之後,其界限更是模糊。大體上來說,「劉」是客家的第一大姓,其他諸如「利、管、盤、房、鍾、彭、范」多屬客家族群姓氏,複姓諸如「范姜、翁林、張廖」亦屬客家族群姓氏。不過如上述所說,姓氏並無法精確判斷族群,僅能做為參考。

共43筆資料,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