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問的問題
咱來學臺灣台語-讀語句上簡單:
此系列教材可以幫助您的語句學習。咱來學臺灣台語教材中收錄 420句例句,讓學習者從例句中體會臺灣台語實際運用的情況,為協助學習者理解例。例句使用時機,將例句分為 16 大類,包含:人際、交通、食物、動作、徛家、天文地理、日常用品、生活娛樂、行業生產、品行樣貌、思想行為、時間空間、動物植物、教育文化、經濟用度、醫療健康。
請參考《咱來學臺灣台語-讀語句上簡單01》及《咱來學臺灣台語-讀語句上簡單02》
為保存臺灣本土語言文化的多樣性,教育部每兩年進行一次「閩客語文學獎」徵稿活動,徵選語言別分為「閩南語及福州語」、「客家語」兩組,徵選文類有「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鼓勵社會大眾、各級學校教師及國內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共同參與本土語言文學創作活動。
詳情可注意教育部網站公告。歷年作品集可於教育部語文成果網查詢。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另開新視窗)》(另開新視窗)
- 《iTaigi愛台語》(另開新視窗)
- 《甘字典》(另開新視窗)
(一)日本、韓國在歷史上受到古代中國及漢文化影響,都曾使用漢字與文言文做為書面語;可以說日語、韓語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古漢語「基因」的語言。這些由中古漢語保留的詞彙,因為同一源頭,因此在發音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度。
(二)近代的臺灣及韓國都曾經過日本的殖民統治,許多生活詞彙、專業術語也沿用過去日語外來語的名稱。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在說臺灣台語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念起來跟日語、韓語很像的原因,除了同樣有古漢語的淵源,近代的日本統治,也是讓這三個語言彼此相像的因素。
教育部為推動臺灣台語並提高全民學習興趣,於106年起即規劃進行「臺灣台語卡通、動畫字幕製作及配音工作計畫」,並獲文化部支持及出資協助,以臺灣台語配音並搭配臺灣台語漢字字幕,供民眾自學或做為親子學習資源。
學齡前(幼兒園)影片:快樂小丸日記、小貓巴克里、馴鹿超人傑若米、我的泰山爸爸
小學階段影片:烈火少女、GO!GO!原子小金剛、九藏喵窩日常篇、觀測站少年、卡滋幫、九藏喵窩
國、高中階段:銀之匙第一季、工作細胞第一季、孤獨搖滾!、元氣囝仔(案:元氣囡仔)、工作細胞!!特別上映版、異世界藥局、藥藥欲試-進擊阿茲海默、天地創造設計部
請參考臺灣台語動畫網:https://twbangga.moe.edu.tw/info
(一)語言的基本使用可分為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說,聽得懂、會講,與會讀、會寫,是語言學習上不同的面向,如同幼兒在經過成年人的教導後可能具備基本的語言對話溝通能力,但他卻不一定具備識字讀寫的能力。而我們對孩童的語言能力要求也必然不會只停留在會講、聽得懂就好,而是進一步習得語言的書寫及識讀能力,以建立語言學習的全面發展。
(二)學習臺灣台語也是一樣的道理,過去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並未將學習能力發展至「讀」、「寫」階段,以至於讓很多人以為這個語言就只能用來口語溝通,現在我們希望讓孩子們在習得基礎的聽、說能力後,也能進一步具備讀、寫之能力。
(一)任何一種語言都可以用符號來記錄,而無論是哪一種符號,只要可以系統性的記錄語言,可以被社會接受而書寫、流傳,就是那個語言的文字系統。
(二)臺灣台語的書面文字向來有漢字及羅馬字的傳統,在日治時期也曾用改良的假名來當文字。只是過去,母語教育並不普及也不受重視,造成一般大眾認為「臺灣台語沒有文字」的錯誤觀念。
(三)從現存最早的白話書面語文獻資料——中國明朝嘉靖重刊的《荔鏡記》戲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算起,臺灣台語漢字至少有450年以上的歷史;而臺灣台語羅馬字初創於十七世紀初,最早文獻是 1617 年天主教的傳教文字,距今也有400年的歷史了。
只要是有利於語言的學習,都值得我們將之利用來作為幫助學習的工具,無論是漢字抑或是羅馬字。漢字與拼音文字不同,其字形外觀雖能表意,但較不具表音功能,羅馬拼音直接從字的外觀直接了解其發音。
而羅馬拼音有其易學、易懂、易讀等特性,廣泛被世界各國語言採用,若能使用這套有規則的拼音工具來幫助我們學習臺灣台語的發音,讓外國人學習臺灣台語更有效率的工具。
且臺灣台語語中有不少擬聲詞及擬態詞,更有一些來源並非漢語的成分,均無法以漢字表示,使用羅馬拼音書寫、紀錄是保留其原始發音及文化意涵的好方法,也是讓外國人學習臺灣台語更有效率的工具。
(一)學校的本土語文教育有助於語言保存,同時也有重要的人權、社會、文化意義。台灣過去錯誤的教育方針視本土母語為學習華語的障礙,實施「獨尊國語」的政策,結果各族群的學生學會了國語,卻喪失其母語。
(二)臺灣的本土母語(包括臺灣台語、臺灣客語及臺灣原住民族語)漸漸的不再被使用於家庭這個場域,取而代之的是華語的全面進駐。為挽救本土母語其瀕臨消失的危機,教育則是其中保存語言的一個重要環節,透過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期望重新喚起我們對母語的重視,提升對族群文化的認同與尊重,使臺灣成為多元文化的社會。
(一)臺羅出現的最早文獻是十七世紀初天主教的傳教文字,後來1837年基督教長老會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牧師發表的《福建方言字典》被公認是「教會羅馬字」的創始。早期不同傳教士之間的拼法有一些出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教會的羅馬字拼寫法才趨於統一、確定,一般稱為「白話字」。
(二)為使母語教學及傳承能夠順利推展,專家學者、民間團體經過多年的溝通、討論、協調,終於整合出一套拼音系統,也就是教育部於2006年公告的「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簡稱「臺羅」。這是一套尊重傳統白話字,而運用學理加以改良的拼音方案,也是目前於教學現場及教材編纂所使用的標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