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答
》【閩南語】臺灣閩南語的「白話字」是指什麼文字? |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羅馬字母拼寫的臺灣閩南語正字法,原為19世紀時由基督教長老教會於福建廈門創設並推行的拼音文字,因此也被稱「教會白話字」或「教會羅馬字」(Church Romanization)。臺灣因基督教傳入,也將白話字的書寫方式帶進臺灣。1865年馬雅各醫師(James L. Maxwell,1836-1921)來臺,於臺南設立傳教本部,亦開始白話字的推行。而在臺灣推動白話字極具貢獻者,為蘇格蘭來臺的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1849-1935),其於1885年創辦的《台灣府城教會報》(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今《台灣教會公報》),正是使用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除了傳播福音,更記錄清領末期、日本時代及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發展。 但「白話字」在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中遭受嚴重打壓,教會被迫禁止使用羅馬拼音傳教,白話字出版品也一律查禁、沒收,大大影響白話字的發展。直到解嚴後,才在母語運動者的推動下慢慢恢復生機,對於早期文獻的珍藏也逐漸獲得各界重視。而教育部於2006年公告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即是在「白話字」的傳統下加以修改的拼音方案。 引用參考網址:台灣白話字文獻館http://pojbh.lib.ntnu.edu.tw/about-2.htm |